Bonjour.
這也是巴黎,某個午後我走進了這個場景,一個以為只存在飢餓遊戲這種烏托邦科幻片裡的世界。
50-80年代的戰後,一批有理想的建築師為了解決住宅問題,設計了大批這樣粗野主義的建築。這些巨大的水泥塊怎麼樣也逃不出我們的視線,彷彿在說:沒錯,我針對的就是你。
但到最後這些有理想的建築師沒能改變這座城市,這些建築逐漸邊緣化、居民大多感到被社會遺棄。他們把烏托邦想得太美好、太單純,以為透過建築能改變一切,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發生。
回到亞洲,場景其實大同小異:日本的團地、中國的廉租房、臺灣的國宅,當年願景中的多元化社區悉數失敗了,隔間住宅的隔絕天性加速了巨大水泥塊的凋零,社區的居民只有無盡的孤獨相伴,青春的記憶伴隨著衰老的身體,但卻還是能從路過的他們,感受到面容中的優雅、力量,與尊嚴。
我不知道對那些建築師是什麼感覺,年輕時好像做了一些改變世界的事,老了卻得拉下臉承認自己的失敗,被後來的人當成烏托邦科幻片來崇拜。我不是學工程的、也不覺得這種建築應該要拆掉,然後蓋更厲害的;但至少我能做的是拍了這張照片、說些故事拉近距離,讓我們都是友善地看待彼此。
#Paris #bonjour #igerstaiwan